2025-01-19 资讯 0
我国在道路运输领域的快速发展,确实让我们措手不及。过去的20年里,我国在汽车工业和筑路工业上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交通管理科技领域相对落后的问题。在教育和培养基础交通管理科技人才方面存在不足,这导致在面对交通问题时,我们常常从头开始,遇到很多难题。
这种差距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我国现代化建设起步于80年代,大规模建造道路始于90年代中后期,而汽车普及至千家万户仅用了15年时间。因此,当今主力人群儿时并未全面接触过汽车运送,对于机械化运送规律和需求,更依赖书本知识来借鉴。
为了追赶世界,我国派遣大量研修学者出国学习,但发达国家早已建立完善的基础交通管理技术理论体系。这些资料多以缩微胶片形式沉睡图书馆等处,有鲜少电子文档可供查阅,因此涉及道路安全运行、驾驶干预、通行效率评估与控制等课题被忽视,取而代之的是筑路筑桥技术和工程自动化技术。
从一开始,被评价为“附属技术”,缺乏足够关注和资金支持。这种认识上的缺失,是导致我们遭遇拥堵“不治之症”的重要因素之一。人们将拥堵归结于机动车增速快、数量多、人口素质低或道路资源不足,却没有深入探究根本原因。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城市规划和交通系统设计。我想提问:是不是我们的城市规划太过狭隘,以往只考虑如何拓宽道路,没有真正思考如何优化整个城市空间结构?是不是我们的公交轨道设施配备得不到充分利用?或者说,是不是我们的市民意识还不够高?
纽约曼哈顿岛面积小仅23平方公里,却每天承载160万居民及其工作人员,每天进出的量巨大,其日常运转所需的运输量独占鳌头。如果我们能像纽约那样科学地规划,并有效利用现有的公共交通工具,不会出现今天的一些拥堵问题吗?
综上所述,我认为智能交通网对于治堵具有关键作用,它能够通过数据分析优化信号灯控制,减少拥堵点,从而提高平均通行效率并有效缩短高峰期持续时间。在自然环境下,智慧照明可以提升夜间行车安全性。而且,在一些地区部署智能系统进行管理已经实现了13%以上的平均通行效率提升,以及有效减轻高峰期压力。此外,还有更多创新方法比如使用3S(GPS、GIS、RS)等技术集成,可以进一步提高整体运行效率,从而更好地应对自然挑战,为城市带来更加舒适的人际关系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