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陈建文在报告格式标准模板中探讨大数据与小数据的差异强调现实世界是小数据的体现

陈建文在报告格式标准模板中探讨大数据与小数据的差异强调现实世界是小数据的体现

2025-01-12 资讯 0

陈建文,电子科技大学视觉智能研究中心主任,在国内AI领域,他不仅是一位创业者,更是学者。作为一名学者,他最在意的是自己的身份——电子科技大学人工智能研究中心主任。不过,这位学者的身份并非严肃型,而是跳脱型、开放型,这主要体现在他想法深刻而言论多样。

第一次见面时,我们被他的言论给惊艳了。那是在7月9日的一次国内AI创新峰会上,当时作为主办方特邀嘉宾的陈建文不时爆出令人震惊的观点。半个月后,在2017CJ上我们再次遇到他,于是有了以下对话。经过一周零散整理,终于形成了下面的内容:

很多人认为人工智能技术拥有61年的历史和三起两落的曲折,但其持续复兴依赖于关键性技术的不断升级和突破。这包括感知技术、深度卷积神经网络、大数据、模式识别等。在十多年AI领域沉淀后的陈建文看来,事实并不如此。他似乎有着独特的判断。

“人工智能之所以能长盛不衰,或能不断复兴,是因为它是未来的趋势,是科技发展的大势所趋,这谁也抗拒不了。” 他说,“就像我们70年代80年代看的科幻片,到零几年的《阿凡达》,甚至近几年的《星际迷航》、《骇客帝国》。基本上大家看到的未来几乎都差不多,大同小异。”

除此之外,陈建文认为,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人类对未来的向往。正是这种向往推动着技术进步。

“想象一下,在未来,有机器人跟你说话陪你做各种事情——你看今天我们看到的科幻片,很多地方都描绘了这样一幅令人向往的情景。” 他提到了自己参加的一场四川AI学术会议上的一个参会者:“以前读比尔盖茨,他讲未来和他描述的事物当时觉得像科幻片,但今天看去很多都已经实现了。”

所以在眼下的时间点,看AI未来,不管是三起两落还是螺旋式上升,都有迹可循。他认为,每个时间点都会有不同的技术出现,与计算能力、硬件条件等各方面完善有关,每个时间点成就都不一样。

例如神经网络已经用来解决各种问题,如机器视觉和语音识别。这类问题传统基于规则编程难以解决。“因此”,根据他的观察,“AI复兴并不仅仅得益于几个关键性技术延续与突破,它更大的原因其实是人类对未来的美好向往。”

而这个美好的向往以及心里的渴望,都支撑着AI技术及其应用场景深入发展。当谈及直播与交互,就不能不提虚拟世界与现实界限。而这里,我们发现一个非常趣味的话题:许多70后80后最喜欢日本动画《哆啦A梦》(现在叫《机器猫》),最终结局是什么?主角某天大梦初醒,有头插东西。而剧中康夫、小静等人物都是虚拟世界里的虚拟人物,可以飞来飞去打开任意门穿梭另一个地方。这跟我们的魔力(如骇客帝国)或《盗梦空间》、《阿凡达》的场景有什么本质区别吗?

似乎没有。“所以”,他总结,“多年以后甚至100年内,对于想象中的未来的渴望将永远存在。而这种渴望让所有研究员工程师博士资本追逐这方向努力。”

大家觉得这是未来,我们要达到那个目标。“至于说要怎么达到这个目标”,算法要解决的问题。他还举例说明视频直播与VR直播之间差异,以及全息直播可能带来的变化,并指出视频直播只是AR/VR阶段性的表现,从广义角度看,它们属于人工智能范畴,其核心也是AI技术。

对于市场上的大行其道的小米小爱同学、阿里天猫精灵X1等产品,他认为它们是一种针对传统音箱和家居市场理念变革。但只要方向正确,不怕道路遥远。他相信商业化应用将很广泛,但爆发需要时间考虑产业链完整性问题。如果哪个公司能以接口整合家居一切,那么它就是未来的选择。

最后,他强调AI更多是个工具,比如帮助盲人的路线导航快速找到东西.AI应不是玩具,而是一个工具属性。在家居领域,即使形态改变,其核心仍需保持工具属性。他预计商业化过程需要时间形成完整产业链,同时形态应该无固定限制,以贴墙按钮或机器人形式出现为例。

标签: 智能化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