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05 智能输送方案 0
。从潮州小渔村到广州读书,再至法国和新加坡,他的学术之路充满了挑战与机遇。在接受采访时,他回忆起自己童年时期在南澳岛的生活,那是一个没有学校的地方,只有家乡的潮州话。他记得,在13岁开始上学时,因为没有学过普通话,国语常常成为同学们笑谈。但他凭借着勤奋学习和坚持,不仅考上了潮安第一中学,还以优异成绩考入华南理工大学无线电工程系。
李海洲在母校收获了刻苦耐劳、动手实干的工程师特质与大学精神。在这段朴素而纯粹的流金岁月里,他以苦为乐,全身心投入专业知识学习,取得了优异成绩。他对智能机器十分着迷,从高中时代就迷上了无线电,并在硕士期间发表多篇关于数字信号处理技术领域的论文。
1987年夏天,即将硕士毕业时,徐秉铮举荐他去参加香港大学陈础坚教授开设的暑期班。那次经历让他成为了少数入选华南理工大学与香港大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的幸运儿,在港读博期间,他完成了香港政府资助的“语音静态模型”研究项目。他的博士论文因其创新的视角与扎实理论基础获得了一众好评。
尽管当时用神经网络识别语音技术不受推崇,但李海洲坚持自己的热爱,并继续沿着这个方向探索。比如,他们发表于1991年的工作开始尝试引入神经网络架构与学习算法来实现多层感知器上的孤立词识别,以及尝试训练具有多局部反馈动态神经元多层网络架构,使其记忆序列模式,用来进行中文数字语音识别。
回想那段无人问津的研究岁月,李海洲认为:“我觉得自己很幸运,因为在深度学习冷门的时候,我就开始研究。只是当时条件有限,但后来数据增多,深度学习就显示出了它强大的能力。我从中得到体会就是,要喜欢自己的研究,然后坚持。如果你又喜欢、又专注,你也有能力,那你的研究迟早会有用。”
30多年来,无论是在工业界还是学术界,都有一个共同点:李海洲一直认为,机器学习不仅支持了机器认知,也是人如何学会语言的一个过程;人的学习也是通过大数据进行的一个过程。而这种观点来源于他的亲身经验,从潮州话到普通话,再到其他语言,每一步都是一种持续不断地改善和适应。这正是他对于“机器智能对话”的理解和追求——一种跨越文化边界、跨越时间空间的大脑交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