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企业动态 - 柔性生产刍议-3传感器组成之谜

柔性生产刍议-3传感器组成之谜

2025-03-12 企业动态 0

柔性生产刍议-3:构建柔性生产制造体系的底层技术-1

在上期内容中,我们探讨了柔性生产制造体系架构中的各个层级,并提出了相关功能需求。这些功能需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在加工制造过程中,对原料、半成品和成品进行“身份识别”,以实现整个流程中的追溯和识别。

通过工厂物流管理系统与加工品“身份识别码”的结合,确保生产过程中的物流与信息流的一致性。

采用分布式自动化控制模式来实现对独立设备的可替代性,而不是传统集中控制模式,即“去中心化”。

生产线设备之间通过数据接口连接,同时需要自动相互识别,以便于整体产线的灵活部署。

对关键设备进行预见性的维护,通过数据采集和数字化模型判断故障概率,为计划性的维护或更换提供依据。

基于这些需求,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它们是构建柔性生产制造体系所必需的条件。现有的工业自动化领域已经具备了一些相关技术来满足这些功能要求。

首先是工业大数据技术,这包括智能传感器技术和射频识别(RFID)技术。智能传感器用于收集产品/半成品加工精度、设备运行状态以及生产环境数据。而RFID则用于设置加工品的身份标记,并确保整个制程的透明数据流,从而避免孤岛问题。此外,在场内物流环节,RFID也用于记录出入库信息,实现高效同步。

其次是分布式自动化技术,这由边缘、智能I/O模块以及独立运行的故障安全模块组成。在这种模式下,每个子系统都是独立运转并且能够自我优化,而不再依赖于中央控制单元。这有助于提高响应速度并减少因通信延迟导致的问题。此外,由于每个节点都能处理部分任务,可以有效降低网络负担。

我们将在后续文章继续探讨其他关键技术,如模块类型包(MTP)技术和预见性维护策略,请关注我们的更新。

标签: 智能化企业动态企业动态